字体:大 中 小    
		护眼
    	关灯
	上一页
	目录
	下一章
	
		  		第三章  (第4/4页)
 坐在早餐桌前,又一阵讶异,主人摆出来的是煎蛋火腿以及牛奶红茶。    振星几乎有点失望,太先进了,失却风味。    王太太出来了,振星连忙站起来。    老人家不说什么,只是握着她俩的手,微微地笑。    然后她们就出门了,送人客到码头的是一辆德国房车,两人共五件行李,四件属振星所有,她略觉汗颜。    振星问婵新:“你累吗?”    婵新放下圣经“自开始读书就一直觉得早上起不来。”她微笑。    “你也是?”当然,她也是人。    “还有,晚上不愿陲,总有工夫未做妥似。”    船缓缓驶离城市,河水有点污染,渐有乡镇风貌。    振星记得她坐船游欧洲易北河及多瑙河,一直问:“爸,水都不是蓝色的,水都是黑墨墨的。”    那些好时光,婵新却全没份,振星有点内疚,明知与她无关,却也觉歉意。    甲板人挤,也颇吵闹,乡音盈耳,振星一个字也听不懂。    几十种方言,都似鸟语,哪里学得会。    振星问:“他们说什么?”    婵新笑笑翻译:““儿子要结婚,非得盖新房不可,希望在机器翻新上赚一票,否则真够烦的”“唉,我女儿何尝不是,现连女婿外孙都挤在我家呢。””    振星十分讶异“过了十八岁还留在家中供奉?奇哉怪也。”    “是同北美洲作风有点不一样。”    振星笑“我还以为只有我一个人没出息。”    船在下午就泊岸了。    婵新似回到了家,本地人一下子帮地把行李抬上一辆客货车,笑容满面,不住问候,深深鞠躬,表示欢迎。    坐上车子,十五分钟就到了,一列整齐砖楼,傍着农田。    振星十分欢快“这是什么地方?”    “这个镇,叫清水浦。”    “好地名!”    “我知道你会喜欢。”    她们住在砖屋西厢,虽是乡下,天井及室内均铺着青砖地板,简单家具,足够应用,称得上窗明几净。振星最关心电力问题,连忙找开关及插头。    急着又去看卫生设备,果然不出所料,不在室内,要走到后边公用卫生间。    洗了把脸她问:“那些孩子呢?”    “在别院。”    “那是什么地方?”    “我带你去。”    “你负责他们衣食住行?”    “是,还有教学。”    “定期还得向上头报告进展吧,哗,一脚踢,那还不忙坏人,一共几个孩子?”    “不多,六十几名。”    “都是孤儿吗?”    “无人认领,自然是孤儿。”    “六十余人,全挤一间课室?”    “天气和暖时我们在天井上课。”    “你有几个助手?”    “一共五名义工。”    “都是着名大学毕业生?”振星笑。    “在这里,学问不大重要。”    振星陪婵新走了一段路,只见农田已经收割,冬日,仍有群群乌鸦觅食。    “这里。”    那几间砖屋比较矮,是平房,门口竖着教会名称,婵新领振星走进屋内,只见一大群约七八岁大的孩子坐在天井中对着一面大黑板听课。    孩子们穿着整齐棉衣,听见脚步声,齐齐转过头来,小面孔见到铁莉莎修女,均露出喜悦之色。    但周振星的脚步却凝住了。    有什么不对?    她停睛一看,掩住嘴,呵老天,周振星头顶似被人浇了一壶冰水。    这群孩子几乎大半是残疾人,有些只得一条手臂,有些缺了一条腿。    那个拉住婵新手的女孩,双眼肯定有问题。    周振星耳边嗡地一声,鼻子发酸。    她最看不得儿童吃苦,险险落下泪来,苦苦忍住。    只听得老师道:“静下来,静下来听课。”    孩子们又纷纷坐下。    婵新说:“来,我们到饭堂去坐。”    一位胖妇女是厨子,见到婵新便斟上茶。    婵新与振星坐到小椅子上。    振星唏嘘地说:“你从来没说过…”    挥新承认:“是,孩子们先天有点不足。”    再也不能说得更经描淡写了。    振星拿着茶杯,有点食不下咽的感觉“年龄倒还划一,比较容易集中管教。”    婵新喜悦地说;“可见你欣赏我的管理方式,上司与我争执,她认为应当以身分区别,不是年纪,故应有教无类,我却主张把幼童推介到别的儿童院去。”    “你胜利了。”    “还不能完全坚持.刚才一位叫王阳的小朋友,只有四岁,也住我们这里。”    “是那个…”    “她有一只眼睛天生完全不能视物。”    “可以医治吗?”    “需要轮候。”    “等多久?”    婵新没有正面回答:“我们很乐观。”    振星叹口气“我人反正在这里了,任由差遣。”    婵新想一想,老实不客气的说:“你负责洗衣服吧。”    振星一怔,没想到会如此大才小用,十分意外。    “洗衣房大姐家有喜事,放假去了,暂时委屈你了。”    振星谦日:“不怕,不怕。”    婵新忽然同振星说起院址的历史来“这几进房子,原本属于姓倪的人家。”    “捐给教会了?”    “可以这样说,子孙是华侨,半个世纪以来也全没回来过,通过教会,联络到他们在三藩市的后人,正式向他们租借,他们涸贫慨地笞允了政府。”    “那多好。”    “经过一番修基,成为今日模样,当年这一角,经过火烧。”    “此刻一点痕迹也没有。”    “你没留意。”    “呵,在哪里?”    “你且留意青石板的缝子。”    振星低下头细察,只见砖同砖之间缝子里有一条条银黑色的金属。    “这是什么?”振星大奇。    “当年盛行锡器,大火烧融了锡壶锡罐,流入砖地,许多撬剔不起来,留至今日。”    “原来如此。”    “好,”弹新站起来“我一天的工作开始了。”    “谁带我去洗衣房?”    “张妈会带你。”.    周振星很明白她已经踏入另一个世界,这两个星期,同以往的假期不一样,可能叫她永志不忘。
		
				
上一页
目录
下一章